新华时论 | “大科研”要有“大情怀”
“民族危亡,国家利益,是我一生做任何决定时,必须最先想到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聆听母亲用慈祥动人的声音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做科研很枯燥,如果找不到兴趣,根本坚持不下去。”“科研工作者要经受得了寂寞、挫折和金钱的考验。”……
日前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江苏再获丰收。品读钱七虎、刘永坦、姜斌、楼凤昌等科研工作者的获奖者故事,“家国情怀”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提到,做科研要想有大成功、大收获,必须具有“大境界”“大情怀”,“只有把个人事业与民族兴衰、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
“大科研”要有“大情怀”,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人感慨、给人启迪,人作为一种利益动物,很多行为都会受到激励的影响。开展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艰苦繁重的脑力劳动,考虑回报、激励、收益和收入,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事实上,许多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企业主导进行的创新项目,也是在巨大的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的。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方面激励引导科研工作者投身艰苦的科研工作,也是各国推进科技创新行之有效的办法。
然而,推进科技创新,不能光靠简单的激励,也要讲情怀、讲境界、讲奉献。也许,一些普通的、常态的科研项目,靠激励就能有效地推进,但是,还有大量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那种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投入产出比暂时不理想但对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产发展又极其重要的项目,必须依靠科研工作者的情怀和境界,才能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就是因为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陈景润、袁隆平等一大批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而甘之如饴,就在于他们有胸怀祖国的大担当、大情怀。有了这个认识,当看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把“家国情怀”“人生境界”作为科研成功最重要的密码时,当他们纷纷表示“获不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家科研做成了一点事”时,就非但一点也不会感到这是在“唱高调”,相反还会感到非常自然、非常感动,让人由衷地钦佩。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同,人生道路和作为就大不一样,却是事实。一个人人生境界不高,即便是搞科研,也总是仅仅想着如何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那么,即便暂时成功了,也很难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个别科研工作者暂时取得成功后,或者私心膨胀,或者利欲熏心,结果不是断送了自己的科研生命,就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身为科研工作者,可以讲报酬、讲名利,但切不可“唯报酬”“唯名利”。我们相信,有钱七虎、刘永坦这样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院士、有一大批富有情怀、敢于担当的科研工作者,“钱学森之问”就一定能得到解答,科技创新工作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
交汇点记者 刘庆传